課程簡介

一、課程簡介
  知名人類學暨跨文化學者E. T. Hall1973169)主張:「文化即溝通,溝通即文化」。 文化意指一群人的生活型態,而這群人的生活是由一連串的傳播溝通事件與訊息交換所組成。據此,本課程旨在理解文化、語言、與溝通之間的關聯。透過探究文化所涵蓋之範圍,瞭解種族、族群、國族、性別、地域、宗教等文化認同之內涵與基本建構,同時比較各文化背景、特質及溝通特色,以期培養富有跨文化溝通知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cluding “knowledge”, “motivation”, and “skills”, Wiseman, 2002,如下圖)之士,協助其適應全球化對跨文化溝通所帶來之人際互動衝擊。課程中將集結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門中對文化之定義與觀點,討論文化對於社會之溝通型態、社交互動模式之影響,觀察跨族群間之文化價值觀異同,冀望學生能意識與思索跨文化同理與尊重之重要性。




本課程設定為口語傳播系系必修之一,其所欲強調之公民基本能力,包括透過師生之間的詢答與小組討論增進學生之思辨與批判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體與組織溝通能力,與公共論辯能力。而其課程目標之設計呼應了「跨文化溝通知能」(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核心要件:動機(motivation)、知識(knowledge)、技巧(skillsWiseman, 2002),並逐一闡釋如下:
一、培養全球化的視野以提升學生學習跨文化溝通之動力(動機面): 藉由研究數據、公眾議題,及授課教師與學生至異文化(意指不同國族、族群、性別、地域、宗教、性向等文化)旅行、求學、工作、或居住的經驗分享,促使學生理解現代人跨文化交流機會大幅度提升之現狀。即便只是在台灣境內,都有很高的可能性能夠與異文化的友人相遇、交友、甚至結婚共組家庭。因此,跨文化之間的溝通、協調、及人際關係建立自然是現代人必要的能力之一。
二、深入認識「個人文化身分認同」(cultural identity)以協助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知識面):身份認同的概念非常複雜多元,本課程將藉由學術理論的探究與個人期中報告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構面之身份認同,並進一步瞭解一個清楚的身份認同能夠指引著個體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進而與自己社經地位相似的人產生生活上的連結與互動(Samovar, Porter, & McDaniel, 2007)。就跨文化溝通而言,個人的身份認同讓我們更容易區辨自己與他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提供了一套與他人溝通互動所應遵守的準則(Hecht, Jackson II, & Ribeau, 2003)。
三、比較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的差異與挑戰以強化跨文化溝通能力(知識面):跨文化溝通學者William GudykunstStella Ting-Toomey1988)指出,個人在學習一種語言的時候並非只是學習該語言的字彙與文法結構,而是同時在學習該特定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對談的表達方式。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固然能展現不同的風格,但是通常一個文化中會有一種較為主流的表達方式。本課程將透過影片放映觀察、小組討論、文獻閱讀等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理解語言如何反映文化,及各文化之語言、非語言行為習慣差異。
四、熟悉文化在不同國度與情境脈絡(context)中之行為展現及跨文化溝通的應用(技巧面):授課教師將藉由教材文獻探討、電影賞析,及實境企劃學習單等教學方式引領學生瞭解不同文化情境與脈絡下的溝通行為(例如:商業情境、教育情境、醫療情境),並實際應用上課所學協助學校鄰近醫療情境之專業人士進行跨文化溝通。
五、透過作業中的具體實踐培養跨文化溝通知能(技巧面):學習跨文化溝通最終之目標在於增進學生之「跨文化溝通知能」。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溝通知能牽涉到一個人與跨文化成員之間互動的知識、動機、與技巧是否達到「有效」(effectively)且「適切」(appropriately)的標準。跨文化溝通互動雙方必須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不斷地調整其語言與非語言能力,以達到有效之溝通目的。本課程藉由「期末小組intercultural contact報告」與「期末課群成果展」的設計,讓學生主動接觸異文化人士並嘗試建立人際關係,而此關係建構過程將能讓學生充分實踐、展現其跨文化溝通知能。
另外,本課程基於公民核心能力素養培植之預設指標與教學方法說明如下:(1)就媒體素養而言,每一週的媒體案例、電影賞析、課外參考資料檢閱等活動皆能提升學生之媒體近用學習;(2)就倫理素養而言,課程中將從溝通倫理意識為核心,延伸討論至家庭倫理、宗教倫理、與醫療倫理等議題,試圖讓學生瞭解倫理為溝通與行為互動之基礎;(3)就民主素養而言,本課群橫向連結之系列活動將以「為新住民發聲」為主題,讓學生實踐現代公民之責任與義務;(4)就科學與美學而言,學生將能從課群活動三之「資訊整合活動」學習將資料視覺數位化之技術,使最後學生呈現之期末展演兼顧美學與科學精神。 


核心素養
預期強度
教學方法
媒體
70%
每週課程之媒體實例、課後閱讀推薦、電影賞析、課外參考資料搜尋(近用媒體)等
倫理
50%
溝通倫理意識、宗教倫理、家庭倫理、醫療倫理等議題深論
民主
50%
以「認識新住民、為新住民發聲」為主軸之課群活動、多元家庭倡議、課堂議題辯論
科學與美學
15%
課群活動之資訊整合、媒體影像作品賞析

二、課程內容
(一)主要課程單元:本課程「跨文化溝通」於學期中規劃「文化與溝通之關連」、「探索身分認同」、「文化與(非)語言」、「文化與行為」等分類;
(二)專題講座:(1敘事想像工作坊/《四方報》故事工作坊(總編輯:廖雲章帶領);(2)遊學打工經驗談。
三、學期作業與活動簡介
l   各週take-home學習單:(1繪出「反向文化衝擊」之歷程圖;(2)寫下俗諺中所教給我們的文化價值觀;(3)投書給立法委員,倡議支持台灣多元家庭;(4)利用圓餅圖標示身分認同構面之百分比例;(5)世新公民記者報導:宗教或族群歧視事件;(6)議題辯論:花錢出國當志工?(7)小型企劃書創作:母語傳承;(8)觀察活動:異文化人士之語言與非語言溝通;(9)比較Hofstede’s研究結果,列表繪出台灣之文化價值觀;(10)為醫療單位設計跨文化溝通知能培訓課程;(11)電影姊妹觀後賞析。
l  期中作業:個人文化身分認同(cultural identity)書面與口頭報告。
l  期末作業:Intercultural Contact跨文化溝通小組書面與口頭報告。
l  期末成果展:「傳播、溝通與公民社會~台灣異文化的再現與發聲」
四、教學計畫特色

   綜合以上,本課程內容特色如下:(1)兼顧學術理論與國內外實務案例,提供學生多元學習與應用;(2)強調多媒體(如:網站、臉書、報紙、電影、電視劇等)近用,教材選取不限於書籍;(3)善用世新大學校方資源(如:四方報等媒體),宣揚其理念與特色;(4)注重強化思辨與溝通能力之作業設計與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口腦並用;(5)藉由跨科際課群合作,達到社群交流之學習目的。

扣考規定:缺課達 6 小時發布預警 達 9 小時執行扣考

教學目標:
歡迎你加入「跨文化溝通」!經由這堂課的入門介紹,同學們將能達到下列的目標:
1. 探討文化與溝通之間的關聯及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2. 深入認識個人文化身分認同(cultural identity);
3. 學習文化在不同國度和情境中的展現與跨文化溝通的應用;
4. 理解語言和非語言跨文化溝通的差異與挑戰;
5. 培養跨文化溝通知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5. 增進具批判性思考的聽、說、讀、寫等能力。

課堂出席規定:
無故缺席超過8小時者,依學校規定將執行扣考,該科學期成績將以零分計算。上課遲到超過15分鐘而逾點名者,該小時以曠課論。請同學們把握此原則自行調配自己的出席紀錄, 若遇緊急事故,請盡速與老師聯絡。
*在規定時限內(作業繳交當日五點前),口頭報告無故缺席、作業無故缺交者,不得補做報告或補交。

評分標準:
1. 課堂參與和學習態度:20%
2. Take-home學習單:30%
3. 期中個人身分認同書面報告與口頭分享:25%
4. 期末小組intercultural contact書面報告:25%
5. 不定期加分小作業
*本課程因參與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故優秀學生作品將有可能被公布於本課程教學網站或成果報告書中。
(點我下載附件)

參考書目:
1. 主要參考書目: Samovar, L. A., Porter, R. E., McDaniel, E. R., & Roy, C. S. (2013).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8th ed). (台北:雙葉書廊)。
2. 其他補充資料與書目將於每周課堂公布。


週次
Week
進 度 內 容
Syllabus
1(2/16~2/22)開學
2(2/23~3/01)課程簡介
3(3/02~3/08)跨文化溝通初探;教學用書使用指導
4(3/09~3/1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全球化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互動
5(3/16~3/22)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Voice and the Echo
聲響與回音:文化與溝通之親密關係
【課群活動】異文化敘事網路論壇~林承宇老師「敘事觀點」解說
6(3/23~3/29)Structure of Culture: Family Lessons
建構文化:家庭中的文化成型
7(3/30~4/05)春假
8(4/06~4/12)Identity and Culture: Situating the Individual
身分認同與文化:為自我定錨
9(4/13~4/19)Culture, Life, and Death
宗教:生死哲學與世界觀的比較認知
10(4/20~4/26)【課群聯合活動】敘事想像工作坊/
《四方報》故事工作坊(總編輯:廖雲章帶領)/五課程共同參與活動帶領者:《四方報》團隊
11(4/27~5/03)繳交期中個人文化身分認同報告(口頭與書面報告)
12(5/04~5/10)專題演講:遊學打工經驗談;講師與學生座談
13(5/11~5/17)Verbal Messages: Languages
語言符號如何反映文化
14(5/18~5/24)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Messages of Action, Space, Time, and Silence
無聲的符號:非語言溝通與文化差異
15(5/25~5/31)電影賞析:姊妹(段落式播放)
【課群資訊整合平台】 協同教學坊/課群教師協同教學/資源整合平台教學設計
*課群張伯謙(傳管系)、黃裕惠(英語系)協同教學【協同教學理念如三、課群分工與合作機制所示】
16(6/01~6/07)Cultural Values: Guidelines for Behaviors
文化價值觀:個人行為的準則指引
17(6/08~6/14)Communication Contexts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跨文化情境溝通:商業、教育、與醫療情境綜合討論
18(6/15~6/21)繳交期末小組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Intercultural Contact
19(6/22~6/28)期末報告優秀組別參與【課群聯合展演】 「傳播、溝通與公民社會~台灣異文化的再現與發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